蘭在中國人的心裡既典雅脫俗、又可怡情養性、增添生活情趣,蘭花清新的氣質更是讓人愛不釋手,就連出家的師父也不例外,金代禪師便是其中之一。
金代禪師非常喜歡蘭花,在講經弘法和日常課作之餘,他總會流連花房,細心照料寺院裡栽種的蘭花。
有一天,金代禪師預計要出外雲遊一段時日,臨行前他特意交待弟子,在他不在寺院裡的這段時間,務必要細心照料這些蘭花。弟子們知道師父平日最鍾愛養蘭,自然不敢怠慢,總小心翼翼地呵護著金代禪師的蘭花。
這天,就在弟子們為蘭花澆水時,一個轉身不小心卻把蘭花架給碰倒了,眼看著成排花盆剎那間跌個粉碎,連個搶救的機會也沒,蘭花就這樣散落一地,現場一片狼藉。
金代禪師的弟子們個個手足無措,你看我、我看你,心想:這下只等師父回來領罪受罰了。
不久,金代禪師回來了,聽到弟子們弄倒蘭花架的事,便把所有弟子召集到自己跟前,看著弟子們忐忑不安等著受罰的神情,金代禪師於是和顏悅色地對著弟子們說:
「你們知道我為什麼喜歡種這些蘭花嗎?因為蘭花可以供佛,也可以美化我們寺院的環境,可以令我心生歡喜,我可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,大家放下吧!」
弟子們不僅卸下這些日子來的擔憂、牽掛,更從禪師的言語中體會了師父的自在無礙。
獲得與失去是兩種極端的感覺,一般人獲得珍愛時會滿心歡喜,失去珍愛時則失望難過,情緒也隨著快速上揚或跌落,難怪佛陀要將「愛別離」列為人生八苦之一。
修行者都知道愛是欲、失是苦,有時候,心裡想愛又怕別離、想獲得又怕失去,於是,有些人寧可選擇疏離人群或捨棄美好事物,以減少愛欲、別離及失去之苦。
金代禪師勇於珍愛蘭花以供佛、美化環境,也豁達接受蘭花的失去。「我可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」,一語道出禪師不捨愛亦不為愛所惑的境界,猶如禪宗所言「於相離相」的心境,也是一種入紅塵而不染紅塵的清淨修為。※
|